Python 学习之路——元类
一、什么是元类?
在Python中,一切皆对象。
众所周知,实例化对象是由类创建的。那么类是不是对象?它又是由什么创建的呢?
答案是肯定的,类也是一个对象,类是由元类创建的。
1
2
3
4
5
6
| class A():
pass
print(type(A)) # <class 'type'>
print(isinstance(A, type)) # True
|
通过代码我们可以发现,类的类居然是 type。
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,我们只知道可以用 type() 函数来查看对象的类。没想到 type 也是一种类,还是最顶端的元类。
二、动态创建类
1. 自定义函数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| def createClass(name):
if name == 'teacher':
class User(object):
def __str__(self):
return "teacher"
return User
elif name == 'student':
class Student:
def __str__(self):
return "student"
return Student
User = createClass('teacher')
a = User()
print(str(a)) # teacher
|
在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自定义了一个创建的类的函数,通过检测传入的字符串来创建对应的类。因为类也是对象,所以可以通过函数返回,然后再实例化创建对象。
2. type()函数
在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虽然实现了动态创建类,但是局限性很大,而且也十分不方便,那个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?
当然有!那就是用我们强大的 type() 函数。
我们通过查看 type() 函数的源码可以看到下面一段注释:
1
2
3
4
5
| """
type(object_or_name, bases, dict)
type(object) -> the object's type
type(name, bases, dict) -> a new type
"""
|
我们平时用的就是它的第二种用法——传入一个实例对象返回对象的类型。现在创建类的话我们就要用 type() 函数的其它用法了。
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type() 函数各个参数:
name:需要创建的类的名称,类型为字符串
bases:需要继承的父类,类型为元组
dict:需要给类添加的方法和属性,类型为字典
知道了各个参数的用法后我们就可以动态的创建类了。
1
2
3
4
5
6
7
8
| def speak(self):
print(self.name)
Student = type('Student', (), {'name':'Python', 'speak':speak})
print(type(Student)) # <class 'type'>
student = Student()
student.speak() # Python
print(type(student)) # <class '__main__.Student'>
|
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成功地利用 type() 函数创建了一个类,并且成功地实例化了。说明利用 type() 方法动态创建类是可行地。